【關於這卷數位底片】
相機:Canon EOS Kiss Digital X(Canon EOS 400D)
拍攝模式:機身內建黑白模式,銳利 +7,反差 +4,JPEG
記憶卡:SanDisk CF 128MB,只能拍攝 37 張照片
鏡頭:
Olympus OM Zuiko 24mm f2
Olympus OM Zuiko 50mm f1.8
-
有天我在整理家裡的時候,發現埋藏在雜物之下的一個 Lowepro 相機包,打開之後,裡頭放著一台我大學時家裡買給我的數位單眼相機,那是我的 20 歲生日禮物,我媽送的。根據我媽的說法,她說她當年年輕的時候,20 歲的生日禮物就是獲得一台單眼相機(型號是 Canon AV-1),因此,當她知道我想要一台單眼相機的時候,就很直接地說要送給我當作生日禮物,傳承意味濃厚。
當時的我,選擇了當時 2006 年最新發表的 Canon EOS 400D,APS-C 尺寸的感光元件,有效畫素為 1010 萬,公司貨一機一鏡 Kit 組 29,900 元新台幣,不過最後我們因為選擇省一些錢,所以選了水貨的版本,型號是「Canon EOS Kiss Digital X」,但我自己還是以「400D」簡稱我那台相機。
在我過去使用 400D 的那幾年歲月,坦白說,我覺得自己的攝影技術毫無進步可言,說穿了只是比較知道相機該怎麼用而已,現在回頭看來,器材是個關鍵。當時,我的鏡頭就兩顆,一顆是 Kit 鏡 Canon EF-S 18-55mm f3.5-5.6 II,另一顆只要幾千塊錢的 Canon EF 50mm f1.8 II。
當時看著網路上大家都一致推薦 Canon EF 50mm f1.8 II,說什麼最便宜大光圈之類的,我實際用起來只覺得很難構圖,那時候我對於視角或焦距之類的東西沒概念,也沒有特別去研究,只覺得鏡頭拍起來很窄,在室內幾乎完全沒辦法使用,現在才意識到,當時的 50mm f1.8 接在 400D 身上可是全幅等效 80mm,屬於中長焦鏡頭,怪不得這麼難駕馭。
於是,在我用 400D 的那些日子裡,最常用的還是 18-55mm f3.5-f.6 的 Kit 鏡,只是,當時那顆鏡頭的光圈天生就小,因此很難拍出有什麼驚人層次的照片,頂多是覺得單眼拍出來的照片解析度很高而已。於是,在手機開始可以拍照之後,我就徹底淡忘單眼相機了。背著一台大相機出門,除了因為背相機包看起來比較不帥之外,用單眼只拍一些很平實的照片,覺得倒不如用輕便的手機記錄,還有顏色可以即時調整,多方便啊!
我的 400D 就這麼一放,被我放到忘記,直到差不多 2024 年 8 月時,我才重新思考用它進行拍攝的可能性。
2024 年 3 月,Fujifilm X100VI 和 Ricoh GRIIIx HDF 接連發表,我一直有在關注這兩台相機,因為覺得它們可以拍出接近於底片色彩的照片。不過當時的我,非常清楚自己拍底片的原因,主要不是為了底片的顏色,而是我很著迷於底片那不可逆的拍攝流程,每個決定都只有一次機會的感覺,這種情境下拍出來的照片,讓我對每張拍出來的照片都更加珍惜。
我喜歡拍底片的原因是因為它的有所限制,就很像可以安全存檔、無限接關的遊戲會比較乏味一樣,我認為即便我買了一台可以拍出來完全像底片一樣的相機,我也無法從中獲得那種平凡的滿足感。因此,我一直提不起勁去買 X100VI 或 GRIIIx HDF。
在找不到想買的數位相機情況下,偶然發現,從雜物堆中找出來的 400D 竟然還能用,而且還是和 X100VI、GRIIIx HDF 幾乎相同尺寸的 APS-C 感光元件,我不禁好奇,如果將我熟悉的 Olympus OM Zuiko 鏡頭接上 Canon EOS 400D,那麼會獲得什麼樣子的成像表現呢?
於是,我就買了轉接環,裝上記憶卡,開始測試拍攝。我之所以對我自己手上的 400D 這麼感興趣,主要原因是它的螢幕幾乎是壞的,看不太清楚拍好的照片的樣子,如此一來,我將可以在這台相機上模擬出底片拍攝後無法觀看的使用情境,此外,我發現如果我是使用 128MB 的記憶卡的話,拍攝一千萬畫素的 JPEG 格式照片,一張記憶卡,剛好可以拍攝 36~38 張照片,根本就是一卷底片的正常數量,真是太完美的巧合了。
我在一開始曾經想要透過 400D 機身內的設定,調出自己喜歡的 JPEG 直出色彩,不過因為 400D 對於彩色的設定實在太少,因此作罷,最後發現黑白模式還行,在內建設定提高反差之後,就比較好看了,雖然距離真正黑白底片的寬容度還差上許多,不過,至少是個「不太可逆」的拍攝流程,JPEG 直出,不方便看照片,36 張的拍攝張數限制,無法所見即所得的物理反光鏡,這不就是我心目中理想的數位底片嗎?
-
#1
這是這卷數位底片中的第一張照片,請容許我用這種方式來形容接下來的所有照片,因為對我而言,每一張照片都是獨特存在的,他們在拍攝當下並未被預覽檢視,直到我將相機連結電腦讀取記憶卡的那一刻才全部現形,我獲得了接近拍攝真實底片的驚喜感,而且我節省了一卷底片購買和沖掃費用。這張照片的內容,是當時我正在中午吃飯時間,用手機 App 看電子書,取代看臉書之類的社群媒體。
Olympus OM Zuiko 50mm f1.8(1/400,f1.8,ISO 1600)
#2
這張照片,可以說是我覺得整卷數位底片中,最喜歡的一張照片,因為過去以來,我從來沒有用底片成功拍過類似的照片,柔和的雲朵,深邃的天空,讓我覺得很平靜。
Olympus OM Zuiko 50mm f1.8(1/4000,f5.6,ISO 1600)
#3
這卷數位底片的照片風格設定都是固定的,都是採用 Canon EOS 400D 內建的黑白模式,再加上「銳利 +7」「反差 +4」的調整,從結果看來,「銳利 +7」似乎造成了畫面結構上產生了一點不協調感。畫面中是我最常去的底片沖印店,麗來攝影。
Olympus OM Zuiko 50mm f1.8(1/2000,f4,ISO 400)
#4
這一天是星期四,我剛下班,這是時常步行走路時會經過的路口,我很喜歡看這種延伸到盡頭的畫面,如果中間沒有電線橫掛就更好了。
Olympus OM Zuiko 50mm f1.8(1/1250,f4,ISO 400)
#5
應該是某個失眠夜晚,我在散步的視角。
Olympus OM Zuiko 50mm f1.8(1/60,f1.8,ISO 1600)
#6
這卷數位底片中,我只使用了 ISO 400 和 1600 兩種感光度,整體來說,我比較喜歡 ISO 1600 拍出來的樣子,不太喜歡 ISO 400 那種清澈見底的感覺。
Olympus OM Zuiko 50mm f1.8(1/4000,f4,ISO 400)
#7
這天是星期五,我剛從我的母校台科大離開,我回母校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我只是想換個地方用電腦工作而已,剛好,回到以前的學校,我有一種熟悉的安定感,或許,這是一種人生安全感的追尋。
Olympus OM Zuiko 50mm f1.8(1/60,f4,ISO 400)
#8
這天是星期六,我和太太剛送兒子去上英文課,我一個人剛停好車,正要去和太太回合。
Olympus OM Zuiko 50mm f1.8(1/60,f1.8,ISO 400)
#9
我的 Canon EOS 400D 相機本人。
Olympus OM Zuiko 50mm f1.8(1/60,f1.8,ISO 400)
#10
每個時代,男性的西裝都有一點不同,像這張照片中的西裝,應該是三顆扣子的,再看髮型,推測應該是 20 年前的圖庫照片了。
Olympus OM Zuiko 50mm f1.8(1/2000,f4,ISO 400)
#11
有些店家,會刻意避免一些不好的諧音數字,做為服務細節的展現。台灣的摩斯我覺得各項服務都很棒,不過他們應該不太在意號碼的諧音問題。
Olympus OM Zuiko 50mm f1.8(1/250,f1.8,ISO 400)
#12
我曾經用底片拍過類似的照片,很喜歡這種日常生活中,偶爾會見到,但不會仔細盯著瞧的小東西,仔細一看,覺得很多層次。
Olympus OM Zuiko 50mm f1.8(1/60,f1.8,ISO 400)
#13
這張照片經過水平翻轉的後製處理,因為我想看清楚自己,這張照片拍攝時,我正坐在副駕駛座上,但水平翻轉後,我看起來卻像是在正駕駛座。
Olympus OM Zuiko 50mm f1.8(1/4000,f2.8,ISO 400)
#14
對於「數位底片」和「類比底片」,就色彩方面,我認為最顯而易見的地方就是數位底片會容易拍出絕對的白,就像這張行車記錄器的照片一樣,它在後方的景色全部都被「燒掉」了,只有純粹的白色,沒有任何其他的資訊,我覺得這樣是很可惜的,這也是類比底片不會被數位底片取代的地方。這台行車記錄器,當初是我自己買,然後送去給車行進行安裝的,當初車行連問都沒問,就直接安裝在這個位置,起初我有點傻眼,想說這樣我都看不見行車記錄器的畫面了(以正駕駛的視角來說),結果,實際開車一段時間之後,才發現車行這種裝法才是最好的,可以讓正駕駛的駕駛視野不會收到行車記錄器的遮蔽,而一般駕駛人,沒事也不會一直盯著行車記錄器看,所以我誤會車行了。
Olympus OM Zuiko 50mm f1.8(1/500,f2.8,ISO 400)
#15
自從拍了底片半格之後,我才知道數位 APS-C 是怎麼一回事。可惜我的 Canon 400D 沒有辦法接 Olympus Pen F 的鏡頭,不然如果可以用純半格鏡頭,搭配有反光鏡的數位 APS-C 機身拍攝,那就太完美了。這支墨鏡是我太太送我的禮物,我一直放在汽車上使用。
Olympus OM Zuiko 50mm f1.8(1/2000,f1.8,ISO 400)
#16
塞車時的燈光與雨刷視角。
Olympus OM Zuiko 50mm f1.8(1/60,f1.8,ISO 1600)
#17
某天去台中大坑爬山,那裡的步道嚴重設計不良,圓木造型,非常不好走且危險,真不知是哪個承辦人的點子。
Olympus OM Zuiko 50mm f1.8(1/2000,f1.8,ISO 1600)
#18
兒子玩木製遊具的背影。
Olympus OM Zuiko 50mm f1.8(1/4000,f2.8,ISO 400)
#19
中秋節的烤肉,兒子當起主烤官。
Olympus OM Zuiko 50mm f1.8(1/60,f1.8,ISO 400)
#20
正在仔細烤肉的兒子。
Olympus OM Zuiko 50mm f1.8(1/60,f1.8,ISO 400)
#21
對我來說,使用數位機身,接底片鏡頭,模擬底片拍攝的限制,最具挑戰性的地方應該就是對焦了,因為有反光鏡的數位單眼相機,在對焦屏上並不會有什麼微菱或裂像對焦指示,一切就是靠自己前後轉動去抓合焦位置,我自己拍起來的速度是比用類比底片還慢。
Olympus OM Zuiko 50mm f1.8(1/30,f1.8,ISO 1600)
#22
手動對焦的困難,體現在快速拍攝的照片上。這張照片是某天帶兒子去看電影,難得的父子時光。我們家帶小孩看電影,都必須要看英文的才行,算是我們自己的規定吧!
Olympus OM Zuiko 50mm f1.8(1/250,f2.8,ISO 400)
#23
睽違不知道幾年的神鬼戰士第二集,在寫這篇文章的同時,特地去看了它的預告片,不過沒有被激起想看的念頭。
Olympus OM Zuiko 50mm f1.8(1/60,f1.8,ISO 400)
#24
和兒子爬山中,兒子正想徒手抓一隻蚱蜢。
Olympus OM Zuiko 50mm f1.8(1/2000,f4,ISO 400)
#25
人面蜘蛛的人面,很難得可以遇到這麼近距離拍攝的機會。
Olympus OM Zuiko 50mm f1.8(1/125,f4,ISO 400)
#26
以相同光圈,搭配不同數位 ISO,比較影像的質地,我個人比較喜歡 Canon 400D 在 ISO 1600 時的表現,ISO 400 對我來說,還是不太習慣。
Olympus OM Zuiko 50mm f1.8(1/500,f4,ISO 1600)
#27
爬山爬累了,有點走不動的兒子。
Olympus OM Zuiko 50mm f1.8(1/1000,f2.8,ISO 400)
#28
這張開始我接上 24mm 的鏡頭,等效視角來說,接近於一顆 35mm 的定焦鏡。
Olympus OM Zuiko 24mm f2(1/30,f2.8,ISO 400)
#29
這一張照片完全忘記是怎麼拍攝的了,我只覺得畫面光影好不協調。
Olympus OM Zuiko 24mm f2(1/60,f2.8,ISO 1600)
#30
這一天是星期四,我剛下班,正準備要去騎個腳踏車。
Olympus OM Zuiko 24mm f2(1/1000,f4,ISO 400)
#31
我對於寶島鐘錶和寶島眼鏡,都存在著「東西最貴」的刻板印象,這個刻板印象都是口耳相傳東拼西湊而來的。
Olympus OM Zuiko 24mm f2(1/500,f2.8,ISO 400)
#32
很喜歡這個月讀書會的選書《我可能錯了》。
Olympus OM Zuiko 24mm f2(1/125,f2.8,ISO 400)
#33
我身邊沒有人在看商業周刊,但我自己倒是非常喜歡看,因為覺得他們的內容深度非常足夠,而且選題總是很好。
Olympus OM Zuiko 24mm f2(1/125,f2.8,ISO 400)
#34
某天的騎腳踏車。
Olympus OM Zuiko 24mm f2(1/1000,f2.8,ISO 400)
#35
對於風景來說,我還是比較喜歡標準鏡或中長焦的視角,因為人類在看風景的時候,很自然都是會先眺望最遙遠的地方,而中長焦的鏡頭,就是在模擬人類這種看風景的感覺。
Olympus OM Zuiko 24mm f2(1/2000,f4,ISO 400)
#36
這個景,我曾經用類比、數位、不同底片和不同片幅拍過很多次,我始終無法用數位拍出底片的感覺。
Olympus OM Zuiko 24mm f2(1/2000,f4,ISO 400)
#37
本田是一種信仰,底片應該也是一種信仰吧!
Olympus OM Zuiko 24mm f2(1/500,f2.8,ISO 400)
以上就是這卷 Canon EOS 400D 數位底片的內容,謝謝收看!
探索更多來自 徐仲威 Xu Zhong-wei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