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earch


能夠負片正沖的底片不多,其中 Kodak AeroColor IV 2460 就是最好的選擇

【關於這卷底片】
底片:Kodak AeroColor IV 2460,負片正沖,以 ISO 100 測光拍攝(這卷底片是由芬蘭 SantaFilm 進行分裝,以「SantaColor 100」名義進行包裝販售,感謝 @tai_hung_kuo 贊助)
沖掃:Ilford Taiwan Lab,2024/6/12
相機:Olympus OM-4 Ti
鏡頭:
Olympus OM 24mm f2
Olympus OM 28mm f2
Olympus OM 50mm f2 Macro
Olympus OM 100mm f2
Olympus OM 180mm f2.8

-

個人滿喜歡 Kodak AeroColor IV 2460 這款彩色負片的,當初知道它時,就知道它可以用 C-41 負沖,也可以用 E-6 正沖,由於 Ilford Taiwan Lab 有提供正片沖掃服務,因此我就嘗試看看,結果非常喜歡,是一種獨特的冷色調。

一般來說,假如要在底片上見到偏藍的冷色調,唯一選擇就是 Kodak Vision3 500T/5219,不過其實 Kodak 500T 也沒有那麼冷,因為它在拍攝有陽光的場景時,還是會呈現出陽光的溫暖的。關於 Kodak 500T 這款電影底片的能耐,建議可以重看《玩命關頭 6》(Furious 6)這部於 2013 年上映的電影,因為這整部電影,導演林詣彬先生就是全部採用 Kodak Vision3 500T/5219 電影底片所拍攝的,Kodak 500T 的主要用途還是在校正鎢絲燈光源上,同時並提供高速的底片感光度,而非單純的要讓影像呈現藍色調。

題外話,接下來即將於 2024 年 7 月 17 日上映的《龍捲風暴》(Twisters),也是一部全採用底片拍攝的電影,導演鄭李爍先生採用的底片是 Kodak Vision3 50D/5203、200T/5213 與 500T/5219 這三款,底片愛好者,應該可以揪一團進電影院看看才對,可能會對於那底片的顆粒感和光影變化感到非常熟悉。鄭李爍導演為了延續 1996 年《龍捲風》(Twister)電影畫面的質感,因此在 2024 年仍持續採用底片拍攝,我真的覺得非常酷。

回到 Kodak AeroColor IV 2460 上,這卷底片的冷色調與 Kodak Vision3 500T/5219 的不同在於,AeroColor 2460 在負片正沖後的冷,是一天 24 小時的冷,無分室內或室外,也無分白天或黑夜,如果你已經看膩了所謂的「柯達黃」,也覺得 Lomography 的特效底片太難以駕馭,那你一定要試試看 Kodak AeroColor IV 2460 負片正沖,感光度一樣設定 ISO 100 就好,無須增感或減感拍攝。

-

 


#1
本次的 Kodak AeroColor IV 2460 是由 SantaFilm 分裝,底片外包裝是 SantaColor 100。
Olympus OM 100mm f2(1/250,f2)

 


#2
為了駕馭這 ISO 100 的底片,我出動了手上 Olympus OM 所有焦段的大光圈鏡頭。
Olympus OM 180mm f2.8(1/1000,f2.8)

 


#3
很久沒用 Olympus OM 180mm f2.8 這顆鏡頭,測試一下長焦鏡頭的景深控制,這是第一張。
Olympus OM 180mm f2.8(1/30,f2.8)

 

#4
這是第二張,對焦往前移動十幾公分而已,整個畫面的重點都改變了,長焦鏡頭最擅長框東西了,而且是立體的「框」。
Olympus OM 180mm f2.8(1/30,f2.8)

 


#5
下課後的運動,今天的場地是內湖彩虹輪狀跑道練習場。
Olympus OM 24mm f2(1/60,f4)

 


#6
在拍攝這卷底片的時候,我沒有刻意採用亮部測光或暗部測光,因為我想看一下隨心所欲之下的拍攝結果。我擔心如果把這卷底片當正片太嚴肅的進行拍攝的話,會喪失太多探索未知的機會,畢竟,訓練底片的掌握度和承受偶爾出現的意外,一直都是拍攝底片的樂趣所在。我一直認為,底片攝影的重點,在使用底片這個不可逆的感光媒介本身的過程,比拍出來到底像不像底片還重要。
Olympus OM 24mm f2(1/60,f8)

 


#7
溫柔的暗角,發呆的小孩。
Olympus OM 24mm f2(1/60,f2.8)

 


#8
我個人滿喜歡這一張的,當時我兒子正突然回頭看著其他人練習。
Olympus OM 24mm f2(1/60,f2.8)

 


#9
騎完車,準備一路塞車回板橋,因為這天是平日,正逢下班時間。
Olympus OM 24mm f2(1/30,f2.8)

 


#10
通常,如果我有時間在高速公路上拿相機拍照,那代表當時的車速一定不是高速。
Olympus OM 24mm f2(1/60,f4)

 


#11
新的 2023 年式 Honda CR-V 車尾和車頭都很帥,路上出現都會多看幾眼。
Olympus OM 24mm f2(1/30,f2)

 


#12
沒什麼寬容度的負片正沖,一盞路燈反而讓周圍都暗了下來。
Olympus OM 24mm f2(1/30,f2.8)

 


#13
最新落成的 Google 總部,嚴格來說是新北板橋的第二棟全新硬體研發辦公大樓,當初看這棟在蓋的時候以為是商場,沒想到是 Google。
Olympus OM 24mm f2(1/15,f2)

 


#14
每次去麗來,必經的路口。
Olympus OM 24mm f2(1/125,f8)

 


#15
麗來的招牌很貼心,因為上面放了大大的底片字樣,幫助新手指路。還記得當初第一次來麗來的時候,就不太確定這家是不是有在收底片,因為非常多這種外觀的柯達店家,都是只有在拍證件照和印數位相片而已。
Olympus OM 24mm f2(1/60,f4)

 


#16
麗來的門口寫著「Li Lai Professional Image Center」,這個「Professional」單字用得名副其實,因為真的就是專業,而且是有條不紊的專業。
Olympus OM 24mm f2(1/30,f2)

 


#17
我非常慶幸,當我開始開車的時候,車用型 Google 地圖導航已經是非常普及的一件事情了,想當初小時候看父母開車,車上還要放一本大輿地圖,真不知道那個時候要怎麼開車。
Olympus OM 24mm f2(1/30,f2)

 

#18
我小時候玩賽車的電腦遊戲,都喜歡切換到這種會稍微看見車子擋風玻璃的第一人稱視角,覺得比較擬真。
Olympus OM 24mm f2(1/60,f4)

 


#19
開車拍照不手震是一種緣分。
Olympus OM 24mm f2(1/60,f4)

 


#20
從當兵戴到現在的 Casio G-Shock,這是我長大後買的第一支 G-Shock,個人第一支 G-Shock 是小時候差不多五年級,我媽買給我的,印象中應該是月考前三名之類的禮物。
Olympus OM 24mm f2(1/30,f2.8)

 


#21
所謂的 A 柱的視線死角。我曾經看過一台汽車在我眼前左轉,因為 A 柱死角,直接把一個正在走斑馬線的路人狠狠撞倒,當時台灣「行人地獄」的觀念尚未深植人心。
Olympus OM 24mm f2(1/30,f2)

 


#22
個人很喜歡這張,因為一般彩負拍不出來這種顏色,但我完全忘記這在哪邊拍的了,只能說自己拍得太隨性。
Olympus OM 24mm f2(1/15,f2)

 


#23
台北捷運怎麼變得有點迷幻?這天我和朋友約在捷運市政府站附近吃飯,最喜歡搭捷運了,因為可以走走看看,幫自己平常無聊的生活圈多一點能量。
Olympus OM 28mm f2(1/30,f2)

 


#24
聯合報辦公大樓前的裝置藝術超酷,這是象徵印刷起源的活版鉛字!
Olympus OM 28mm f2(1/30,f2)

 


#25
愈來愈常在台北看到這種有改善過的防火巷。
Olympus OM 28mm f2(1/30,f2.8)

 


#26
和朋友回味一下頗貴的湯咖哩。
Olympus OM 28mm f2(1/125,f2.8)

 


#27
自從我的 Apple Watch 因為電池問題變得很難戴出門之後,我就非常喜歡戴不用充電的手錶,話說原本手錶本來就不需要充電啊,就像底片相機也不需要充電一樣方便。
Olympus OM 28mm f2(1/30,f2.8)

 


#28
正在整理家裡的 Pentax Auto 110 鏡頭海,因為每個賣家賣 Pentax Auto 110 機身時都會強制綁定數個鏡頭,所以對於像我這種只要找機身的人來說,鏡頭就會囤積愈來愈多,目前我這邊 Pentax Auto 110 的鏡頭數量已經累積到 24 顆了。
Olympus OM 100mm f2(1/60,f2)

 


#29
想不到我從 Olympus OM 大戶,也跨足變成了 Pentax Auto 110 大戶,有機會我要幫這兩個系統做個網站,當更多人認識它們的好。
Olympus OM 100mm f2(1/60,f4)

 


#30
只有用手指當比例尺,才能體現 Pentax Auto 110 的精緻,何況它們都是 1978 年的產物,當時民國 67 年,許多人都還沒出生,包括我在內,但 Pentax Auto 110 的精緻做工,看起來卻已經像是 90 年代的產物了,這是我玩 Pentax Auto 110 一直感到驚嘆的地方。
Olympus OM 50mm f2 Macro(1/60,f4)

 


#31
拍負片正沖,不好好測光的我。以後應該來做個亮部與暗部測光的測試。
Olympus OM 50mm f2 Macro(1/60,f2)

 


#32
某天我從板橋開車到豐原,把我的 Pentax 6x7 MLU 賣給泰宏(@tai_hung_kuo),這是那天他幫我用富士拍立得(Fujifilm Instax Mini Evo)拍的照片,因為 Instax Mini Evo 是一台很酷的混合式拍立得相機,因此我們現場比較了數位和底片兩種版本的影像差異,證實還是有差,底片層次更好!
Olympus OM 50mm f2 Macro(1/60,f4)

 


#33
廣角鏡的近距離對焦測試。片幅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就是決定畫面層次的關鍵,現代手機等效 24mm 的定焦鏡頭都是標配,即便加上晶片運算,讓背景虛化模糊,層次還是僵硬的。層次是全片幅數位相機的價值,只是受限於鏡頭光學,無論是鏡頭和機身,全片幅數位相機都面臨「無法再小」的瓶頸。這時候,底片相機的復興,真的是救世,因為每個輕巧的體積,都是紮紮實實的全片幅。
Olympus OM 24mm f2(1/125,f2.8)

 


#34
這是這卷底片的最後一張照片了,某天我剛停好車,看著底片快要拍完,我很想趕快拍完,於是就隨意按了快門。這一卷 SantiFilm SantaColor 100,最後我拍了 38 張。
Olympus OM 24mm f2(1/30,f2)

 

以上就是這卷 Olympus OM-4 Ti 搭配 Kodak AeroColor IV 2460 負片正沖的內容,謝謝收看,也謝謝 Ilford Taiwan Lab 沖掃調色!

這篇文章有 2 則留言

歡迎留言,我都會回

Close Menu
徐仲威|那些在我身上的底片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