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earch
_MG_5556

 

曾幾何時,我也是工作上的獨行俠。每天的生活就是完成客戶的交辦工作,不斷歷經許多事情從「不會 → 會 → 熟悉」的過程。但長久下來,我發現這也僅是做好五分之一的工作而已。假設你是有心要晉升行銷主管的人,有五件事你一定要事先知道,而且要先做到,再來想自己的升遷問題。

這五件事分別是:

  1. 改善流程
  2. 大量閱讀
  3. 參加聚會
  4. 強迫改變
  5. 當個專業TA

 

(一)改善流程

「忙不過來」是工作上很常見的情形,面對這種情形的解法,不是「增加人力」就是「改善流程」。而尚未具備主管潛力的人,通常第一時間就會覺得「公司應該要再加人」,但具備主管潛力的人卻比較容易先思考「自己該如何改善工作流程」。

第一種人往往會因為公司不是說加人就可以加人,所以就常常犧牲加班,更不妙的是,當自己加班變成常態之後,就覺得「加班等於努力工作」,甚至忘了該如何透過改善流程以提昇工作效率,心裡常想著「這件工作,我只要多花時間就可以做完了」,卻不去思考有沒有更快做完這件事的方法,埋頭苦幹,又得不到成就感。

改善流程的方法有很多種,舉例來說:

  1. 手寫會議記錄太慢,那就帶筆電做會議記錄。
  2. 事情太多總是記不住,每次回想和找 email 都要花不少時間,那就多做筆記整理,並且養成開完會立刻整理會議記錄的好習慣。
  3. 下手做事情前,先問清楚客戶到底要的什麼,當客戶的無法一次吐實是很正常的,因為客戶總覺得行銷人員應該本來就要知道,而行銷人員本身就要有警覺,關鍵的東西要問出來,例如被要求廣告要很有質感,就要反問「有質感是怎樣的有質感?」、「能不能舉個例子?」,若無法舉例,就要你給他選項選擇,誘導客戶說出心裡話。一旦目標明確後下手開工,就能夠減少提案被否定的機率以及來回討論的時間,就能夠加快工作效率,這就是改善流程。

 
 

(二)大量閱讀

職場新人千萬不要用「從做中學」來安慰自己,認為這樣就夠了,「從做中學」只能幫助我們學到足以完成眼前工作的基礎技能,而一個人要能夠升遷,憑藉著是他有沒有具備處理未來工作的能力,這些能力在你既定的職務範圍難以學到,主管更是沒有義務要對你傾囊相授。

在這邊指的「處理未來工作的能力」,並不完全是指做事情的技能,而比較多是看事情的高度、廣度、系統化能力、腦內創意資料庫,簡單來說,就是「見多識廣」的程度。而我們看書的內容,也不能只侷限於行銷領域的觀念書或工具書,任何對工作看似沒有幫助的閱讀題材,其實未來都有可能會派上用場,只要時間比例控制好,就不會覺得自己是在浪費時間。

舉例來說:像我自己對政論節目沒興趣,但有時候看到家人看得很入迷,我還是曾經逼自己跟著看一下,結果發現政論節目的內涵並不是在政策時勢的分析,而是在幫助觀眾進行心情上的發洩。

延伸閱讀:
行銷職場日記:原來看得「多」比看得「深」重要(對於文字工作者來說)
 
 

(三)參加聚會

參加聚會的目的不是為了要你結交人脈,而是要讓自己覺得自己更渺小,親眼看看有多少年紀與你相同,甚至是比你小的人,正在做你要幾年之後才有辦法嘗試去做的事情。唯有這樣子,才能強迫自己不斷地奔跑前進,讓自己持續保有熱情的上進心。

這是前幾天參加「HP40 HPX三歲生日趴」最精華的心得,至於你在聚會上認識了誰,你自己有放在心上就好。不過值得相信的是,要碰到一個工作上的貴人,在一般職場上可能一、二年才會碰到1位,但在實體聚會上可能只要 1 小時就可以碰到了。
 
 

(四)強迫改變

一份相同的工作做太久其實對職場新人不太好,因為見識會被嚴重窄化,最常見的就是只熟悉眼前的客戶產業,一跳其他產業之後就不知該如何是好了,最怕的就是故步自封,開始有「我要當XX產業的行銷專家」這種理想,而限制了自己接觸更多不同產業的機會。殊不知,行銷要做得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觀念很重要。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行銷案例,都是跨界整合的結果。

試想,如果平價服飾 UNIQLO 在進軍台灣時,採用 HANG TEN、GIORDANO 類似的行銷策略,今天你還會接受 UNIQLO 的衣服嗎?NIKE 能持續加強在運動品牌領導地位的原因,也不是因為使用常見的運動明星代言,而是透過與 Apple 合作的 Nike+ 感應器以及引發消費者路跑需求的 Nike+ Running App。

如果你本身已專注在科技產業多時,累積相當多行內知識,此時若你又增加時尚產業、快速消費品產業的經驗,想必未來你一定會變得超強。
 
 

(五)當個專業 TA

有的時候「重視消費者需求」並不是第一重要,因為消費者有時候也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但「了解消費者感受」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但這件事也常被基層行銷人員所忽略。許多行銷人員因為相同工作、相同產業做太久,導致許多時候,行銷手法都變成流於形式,有的時候自己規劃出來的東西「對自己到底有沒有吸引力」,都沒有問好好地問自己,或問問身邊的人。

最常見的行為就是 Facebook 專頁被專頁管理員張貼一些與主題無關的發言,例如:你朋友轉貼給你的影片,或是沒重點的請安問好。行銷人員應該要問自己,當自己是粉絲的時候,自己的感覺是什麼?

我們必須要對客戶產業的 TA 瞭若指掌,普遍積極的作為就是將自己變成它的 TA,透過實際與產品或服務接觸,買它,愛它,用它,和它朝夕相處,並用心觀察整個感覺的過程,這樣策劃出來的東西才會是更接近客戶想要的。


感謝黃安琪與蔡方之在 HPX 上的分享,以刺激這篇文章的靈感發生。

photo credit: Alex E. Proimos via photopin cc


探索更多來自 那些在我身上的底片效應 的內容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

這篇文章有 3 則留言

歡迎留言,我都會回

Close Menu
那些在我身上的底片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