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earch

前陣子把 Nowill 的「好感度 No.1 的網頁設計:RWD 不出槌法則,網站在任何裝置都完美呈現」給讀完了,是一本 4.5 顆星好看的書,裡頭提到的 web font 解決方案我有去試,其中一個就是 Fonts.com,因為 Fonts.com 裡頭有繁體中文的網頁字體,只可惜速度很慢就是了,並不實用。

在測試 Fonts.com Web Fonts 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的 call for action 設計非常有趣,請留意下圖中那些「Start a free plan」按鈕所出現的次數:

ux-design-trends-call-for-action-fonts-com-web-fonts

令人驚訝地,Fonts.com Web Fonts 的 call for action 按鈕在同一個頁面竟然出現到 9 次這麼多,每一個 section 都有 call for action。

我回想當時自己的這段 user journey,我就是進入 Fonts.com Web Fonts 的首頁之後,沿著 section 往下看,看到中段時,開始發現有「Start a free plan」按鈕,再幾個 section 之後,我又看到「Start a free plan」按鈕,當時我的心動指數是不斷提昇的,在瀏覽的這個過程中,一連串的 call for action 按鈕,彷彿有個人在我耳邊不斷地慫恿我「快行動吧!快行動吧!」

然後我就真的行動了!真是個成功的設計。

也許 Fonts.com 就是如此堅信 user 會有這種跳躍式的捲動掃視行為,所以才不願意錯放任何一個可以說服 user 採取行動的機會。我認為這種連續性的 call for action 設計,不光是從行銷面有實質幫助,從 UX 面也是另一種思維,我的角度是:

Fonts.com Web Fonts

Fonts.com Web Fonts

從上圖中你可以看見,在觀看這個 section 時,你的眼球很自然地會先落在左上角的標題和右方的圖示上,接著才是左邊的內文,而且我相信大部分的「網路逛街者」都是視覺動物,更不用說那些不諳英文的人,更是只看圖和找按鈕,以 Fonts.com 是做全世界的生意來說,把 call for action 按鈕放到圖示的下方,我覺得是很合理的設計。

若你又仔細看上圖的話,Fonts.com 的 section 左側下方其實也是有個按鈕,叫做「Learn more」,這個位在段落尾巴的「Learn more」並不屬於 call for action,而是使用者閱讀文字動線的一環,有點類似 Apple.com 那種一直不斷在每個 section 給你「進一步了解」的設計手法:

Apple.com – MacBook Pro

Apple.com – MacBook Pro

前面提到,Fonts.com 選擇將 call for action 放在圖示的下方,將 read more 放在段落的下方,這種切分的手法,等於同時滿足了這兩種 user 的需求:一個想好好看,一個急著找解決方案。

---

除了 Fonts.com 有這種連續性 call for action 設計之外,我也在 responsive CSS framework Gumby 的網站上看到同樣的手法(Gumby 我是經由樂在設計才知道的):

ux-design-trends-call-for-action-gumby

上圖「Download Gumby」的按鈕出現了 6 次,而且很棒的是 Gumby 有加 icon,不但可以讓 user 潛意識覺得網站整體比較有質感,而且還盡可能地讓網站跨越語言的限制,讓不諳英文的 user 也能輕易發現 download 按鈕的位置。

提醒:切圖已死,用 Font Awesome 做 icon 就好囉!

---

有連續性 call for action 設計,當然也有不連續性的,像 KKBOX 就是只放頭尾:

ux-design-trends-call-for-action-kkbox

中間 4 個 section 都沒有任何的 call for action,我覺得算是「特別」的設計,也許人家有人家的考量,不想讓按鈕去破壞畫面之類的。也也許他們相信如此的 section 安排,是會讓 user 一口氣捲到底然後按下 call for action 的。

另外一種 call for action 位置設計,則是像 Spotify 把它固定在 navigation bar 上面,無論 user 瀏覽到哪裡,call for action 也總是在上面等你:

ux-design-trends-call-for-action-spotify

除此之外,call for action 當然也會在頭尾出現。但我覺得這種 nav bar 的 call for action 設計在動線上比較「不順眼球」,因為眼球總是由上而下地看,把重要的 call for action 放在最上面的位置,是否會因此錯失掉一些機會了呢?也不一定。我現在反而認為,按照 user 掃視瀏覽的習慣,call for action 就是多多益善。

反正從來沒有 user 會把你的網頁給從頭到尾看一遍,還倒不如珍惜每個相聚的機會。

徐仲威

我平常會用 Olympus OM、Pentax 6×7、Olympus Flex、現場監督拍照。工作是網頁設計 Freelancer,畢業於台科企管,75 年次,生肖虎,新北板橋人。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留言支持!謝謝

Close Menu

不限時的現實動態

2023/9/25 週一 15:10
真希望月初趕快來,快不行了。

2023/9/22 週五 15:39
對於單車百岳版面的新設計,還是非常沒有頭緒。

2023/9/21 週四 15:43
準備來蓋一間商店了,來賣海量的底片相機和鏡頭!

2023/9/20 週三 09:18
今天就要把案子階段性做完然後丟出去給客戶看,做完案子就去跑步,今天打算跑得比昨天多五分鐘就好。

2023/9/19 週二 10:52
跑過終點還要繼續跑是最難的。

2023/9/18 週一 10:08
沒有目標的人生,極盡可怕。

2023/9/17 週日 23:29
我很喜歡企劃事情的成就感。

2023/9/14 週四 21:50
加油啊!徐仲威!

2023/9/14 週四 09:59
總是不斷地在推翻自己曾經做過當時覺得滿意的設計,痛苦啊!

2023/9/14 週四 09:56
太久沒做單車百岳的系統,看著資料庫的數據,我跟失憶一樣。

2023/9/13 週三 10:23
如果說毒品的藥效要在一個月後雲淡風輕才發作,那麼我想毒品應該不至於那麼容易使人上癮。

2023/9/13 週三 10:21
如果說幾年前自己的完美主義是 100%,那麼現在應該有所進步了,變成 95% 而已。

2023/9/13 週三 09:16
我有很多歪理:我覺得把攝影成品發在 Instagram 這種社群媒體上,就像在裸奔一樣,你會獲得關注,但不會找到真愛。

2023/9/12 週二 13:49
買完 Pentax 645,應該就不會再買新的相機或碰新的系統了,一切功德圓滿。

2023/9/12 週二 13:16
內湖高昇調整鏡頭手感的技術真是一流,對比之下,我送全◯調整過兩顆鏡頭,兩顆鏡頭手感都不行,不想再給機會了,東西弄不好,再快也沒用。

2023/9/12 週二 09:27
忙翻。

2023/9/11 週一 16:57
決定不架新網站了,直接在部落格開新單元,然後全站語法重寫並優化。

2023/9/11 週一 04:10
EP128,打完收工,終於沒欠任何底片債了,謝謝土地公。

2023/9/11 週一 03:16
最近因為身體欠安,怕半夜咳嗽吵醒家人,於是都睡在家裡倉庫。昨天因為把倉庫打掃了一下,把窗戶的塵封已久的百葉窗重新拉起,讓陽光可以透進來,結果今天晚上睡覺睡到一半自然醒,我以為已經早上了,因為從窗戶透進來的路燈實在太亮了。

2023/9/8 週五 16:00
與其浪費時間在網路上跟別人爭論,還不如花時間在網路上留下有用的資訊給別人。

2023/9/8 週五 10:04
今天還是要努力工作,還是要啦!

2023/9/7 週四 16:24
部落格文章準備進入 EP121 了,剩 8 卷底片沒寫。

2023/9/6 週三 15:36
偶爾也是需要放生客戶的,阿彌陀佛。

2023/9/5 週二 11:21
不知道我網站設計的技能,如果去應徵正職的話會值多少薪水?

2023/9/5 週二 10:38
早知道傷心總是難免的,你又何苦一往情深?

2023/9/3 週日 00:17
決定不做什麼事情,比決定做什麼事情還困難。

2023/9/1 週五 19:06
正在陽台吹風,點燈,點蠟燭,用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