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earch

過去的這段時間一直都有看書的習慣,不過因為我自己都是看獲取知識類型的書籍比較多,休閒娛樂性質的小說則是幾乎沒有,因此我會比較重視看完這本書之後到底自己得到什麼。由於我自己常常看完一本書之後,對書中內容的記憶或看書之後所產生的效力,會很明顯察覺到會隨著時間而淡化,這個淡化情況差不多在一個月後達到一個很極致,過了一個月之後,通常就很難想起來到底書中曾經寫過什麼東西了。

為此,其實我一直很猶豫到底要不要寫讀書心得這件事,因為假如今天在我看了這本書之後一個月後就忘記或者喪失效用,那麼我為什麼要推薦別人看呢?我能推薦的,是不是就聚焦在那些重點令人印象深刻的五顆星書籍就好?畢竟,大家看知識性的書,無非就是要獲取知識,如果這本書寫得不夠令人印象深刻到足以留存到記憶之中,是否當初就沒有閱讀的必要呢?

今天大年初二和強者我太太開車回台中娘家時,在路上聽到《星箭廣播》第 16 集<如何選擇一本好書:科技、趨勢書籍那麼多,該怎麼挑比較好?>裡頭在講一本書是日本作家森博嗣的《讀書的價值》,書中提到的一個觀念是說我們和一本書相遇都是基於某種緣份,最好不要根據暢銷書排行榜的推薦來選書,因為我們需要具備自己選書的能力。假如你一直透過暢銷書排行榜的推薦來選書的話,這就很像你只和全校人緣最好的人做朋友一樣奇怪。

我覺得這樣講也是有道理啦,自己找書的過程的確也滿好玩的,不過因為台灣的書名實在都太行銷導向,封面設計也都很厲害,乍逛之下都很難辨識出適合自己的書籍,都只能透過試讀。我自己是偶爾會逛 PTT 的書板(book)來發現一些自己可能感興趣的書。像是前陣子有看了板友的推薦,看了 2020 美國總統選舉民主黨初選候選人楊安澤的書《為一般人而戰:破解美國大失業潮真相,以人為本,讓全民擁有基本收入才是我們的未來》,這是應該算是我看的第一本政治書,書中的觀點我覺得還不錯,對於可以深入了解一個候選人的信念與政見,我覺得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不過由於書是在 2019 年 8 月份看完的,原本預定 9 月份要寫心得推薦,但現在都已經是 2020 年 1 月份了,過了 5 個月之後,老實說對於書中內容已一片模糊,當時看書時也沒有畫下任何重點,就是這樣順順地看完,因此,現在要我推薦,就不知該如何下筆了。

所以,結論應該是,以後要推薦書籍的話,還是在看完一個月後書寫心得會比較客觀,因為多餘的雜訊會被濾出,只剩下重點精華,讀者有興趣的話其實自己去試讀就好,無須講長篇大論做重複的介紹。假如過了一個月,自己還沒寫下那本書的讀書心得,而且也忘記書中內容了,代表那本書其實也沒有被推薦的必要、而且沒有被推薦的緣分,自己不用放在心上。

 

Photo by Jan Kahánek on Unsplash

探索更多來自 那些在我身上的底片效應 的內容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

歡迎留言,我都會回

Close Menu
那些在我身上的底片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