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是一個月前,我開始和一位「網友」遠端合錄 Podcast,他在高雄,我在新北,我們利用上班時間,透過 Cleanfeed 服務進行錄製,雙方都是使用 Apple EarPods 有線耳機,不過他是用 iPhone 11,而我則是有風扇聲很吵的 MacBook Air 執行錄音介面。
說我的 Podcast Partner 是網友不為過,因為在開始錄製 Podcast 之前,我們只在 2013 年那時因為工作的關係見過一次面,之後兩人就只是 Facebook 朋友而已。我的 Podcast Partner 的暱稱是「Din」,還記得 Din 一個月前突然用 Facebook Messenger 敲我問說有沒有意願錄 Podcast,我幾乎當場就答應了,因為其實在此之前的我,在工作上正面臨一個非常無聊乏味的狀態,也許這就是職業倦怠吧!不只是上班族,像我這種每天獨自面對電腦的一人公司 Freelancer,更容易產生這種狀態。
身為獨立接案的自由工作者,是沒有同事可以聊天的。也因此,我們常常心裡有很多話會想說,只不過找不到合適的方式。基於這個原因,我覺得 Podcast 是一個很好讓大腦 Output 的運動,於是就爽快地答應 Din 了。
還記得 Din 敲我的第一天是接近中午,結果當天下午我們就試錄了。第一次通話,難免尷尬,但不知道為什麼,這種感覺似乎只存在幾分鐘,很快地,我就覺得「我們真的可以錄 Podcast」。
由於先前 Din 已經有錄製過 Podcast 節目的經驗,算是有經驗的中手,因此在錄製的過程,主要是由他引導我,我們也漸漸開始有了一些約定好的默契,例如我們不會有條列式的談話大綱,因為怕會不自然,但在錄製之前,會先溝通要講的主題,然後在實際錄製時在自然發揮,就是像飯局上朋友聊天那樣。
至於說口條,其實不用練到非常通順再開始錄,因為透過聲音剪輯,一段很吃螺絲的尬聊對話,都有機會修成對答如流的機智問答。我認為我們是做節目,不是做直播,因此企劃、剪輯會是重點,我自己很不喜歡看直播回放,特別是那種直接把直播音檔拿來做 Podcast 節目的,我都會覺得多了很瑣碎的空白。
關於節目的企劃方面,老實說我們還沒做到真的很認真企劃的那一步,因為從錄製的第一天,Din 就告訴我,他希望我們能夠以做長久為目標,而不是花太多的心力,給自己壓力,這樣反而比較難持續下去。我心想有道理,任何東西都是這樣,就連寫部落格文章也是,我充分能夠理解那種「當你想要寫出好文章時,反而更難寫出好文章」的痛苦感,這會徹底毀掉一個興趣。
話雖如此,我們雖然不能花太多心力在 Podcast 上面,但也不能隨便做,至少我不是一個低標準的人。因此,我這邊就用最快的動作設計了 Podcast 的主視覺,然後搜尋了一下目前可行的 Podcast Hosting 方案,就上了。
除此之外,由於我這邊沒有 Podcast 製作經驗,因此目前主要是由 Din 負責剪輯,我這邊透過公司的資源,找到合適的商用聲音素材作為片頭、片尾及串場,再提供給 Din 做使用。
很快地,在錄音後不到一個禮拜的時間,Din 完成了我們的第一集剪輯,我自己接著負責下標題,定為《EP1|男大生的成人煩惱》,就這樣透過 Firstory 的服務完成了上架。
後續,我們又約了下一週的時間錄了第二集《EP2|Line 焦慮患者的自白》,因為希望可以「週更」,因為那次錄第二集的時候,有聊了很多其他的主題,於是 Din 又把我們第二次錄音的部分內容,剪輯成第三集《EP3|iMac 蘋果發表會後閒聊》。
就在我們發表前兩集之前,我這邊都還沒開始做朋友圈宣傳,直到第三集上架了,我覺得單集的節目選擇多了,我才敢給朋友試聽。因為雖然說不想花太多心力在 Podcast 上面,但我還是會怕說萬一目前錄製的主題,朋友都不喜歡,那麽朋友應該就不會再聽後續的單集了,這樣就覺得會很可惜。
在寫這篇文章的同時,我們剛完成了《EP4|當男人育兒時》的上架,並且剛剪輯好《EP5|檔車才是男人的浪漫》,而我這兩集都從原本的 EarPods 耳機,改用了朋友友情贊助的 Blue Yeti 雪怪麥克風,把我這邊的底噪都消除了,效果非常好。只是雪怪的收音距離和方向我還在抓,第一次使用時不斷噴麥,第二次使用時則是聲音忽大忽小,希望可以早日掌握!
寫在最後。其實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我想記錄下來自己一開始錄 Podcast 的一些心得,我怕我過了這個階段就寫不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