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earch
腳踏車寫作筆記

結合知識與故事的書寫方式

作者 2022-10-18No Comments

騎公路車幾年有餘,其實從來沒有好好的介紹路線過,過去我總是想說「等單車百岳網站做好再一一介紹吧!」「等自己全部騎過再一一介紹吧!」 結果這樣一拖再拖,幾年就這樣過去了。有次在一本商業書上瞄見一個觀點,意思大概是說,觀眾不是要看到你最完美的那個狀態,而是期待看到你從過去到現在,這一路走來的成長軌跡。

過去的我很要求完美,我在十多年前的第一份工作主管,曾經給我「鑽牛角尖」這四字評語,總結了我這個人。我之後花了好長的一段時間試著改進這個問題,現在雖不至於毫不鑽牛角尖,但我想應該已經比過去好多了,畢竟,做設計這一行,如何不吹毛求疵一些,那麼就很難把東西推向極限,只要沒推向極限,其實就難以進步。鑽牛角尖,某個程度上是必須的,差別只在於你能不能及時收手、學會放手而已,這樣就可以從「死腦筋」變成「活腦筋」,化「鑽牛角尖」為「思慮縝密」。

回到公路車爬坡路線這件事上,對於路線的介紹,我一開始的想法是很全面公式化及系統化的,例如,我希望訂定出幾個評分的項目,像是道路鋪設品質、汽機車流量、樹蔭遮陽性、沿途廁所數量多寡等,透過這些客觀的參數,去把所有路線拉在同一個評分基礎上比較,最後才不會呈現出來的是「每條路線都很好,每條路線都很值得騎」的無鑑別度情況。但是,這種可以客觀分析的工具型文章就像維基百科,資訊雖然正確,但很乏味,我曾經買過這種類型的書籍,看前面一些就看不下去了,勉強看完之後就束之高閣,因為論實用性,看這種工具書,還不如直接用手機開網頁,還可以放大、縮小、導航。

因為這樣,我覺得如果真的要做精確豐富的知識性內容,其實大可不必出書,把網站做好就好,出書就只變成是達成個人生涯的里程碑而已。只是,若書的內容不夠有價值,就算達成所謂的里程碑,也是只是自欺欺人罷了。

差不多是上週,我帶兒子去一間新莊的甲蟲店逛逛,在店裡隨意翻起一本有關台灣甲蟲介紹的書,是黃仕傑寫的《甲蟲日記簿》,打開書裡,我對於作者的文字安排感到非常的驚嘆,因為作者採用的書寫方式,同時融合了客觀知識以及主觀經驗,兩者的平衡性非常好,同時呈現知識與故事給讀者。我這才發現,其實從過去到現在,我一直很愛閱讀這種類型的書。以前,我是會把 DVD 全部幕後花絮都看完的那種人,雖然這個習慣到了數位串流時代就很難在維持了。

我想,我因此意識到,其實我可以直接寫帶有主觀經驗的腳踏車爬坡路線介紹,把那些試圖標準化的高大理想給拋開,也許可以幫助事情實現,並且也讓讀者更喜歡書的內容一些。

徐仲威

FacebookThreadsInstagramYouTubeDcard工作室蝦皮訂閱電子報| zeals75@gmail.com

歡迎留言,我都會回

Close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