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對焦,長焦萬歲
【關於這卷底片】
底片:Kodak Gold 200
沖掃調色:Ilford Taiwan Lab,2024/5/14
相機:Olympus OM-707
鏡頭:
Olympus OM AF 28mm f2.8
Olympus OM AF 35-70mm f3.5-4.5
Olympus OM AF 50mm f1.8
Olympus OM AF 70-210mm f3.5-4.5
Sigma OM AF 75-200mm f4
-
在我的 Olympus OM 蒐集之旅中,Olympus OM-707 是一台我覺得最特殊的相機,因為它是所有 Olympus OM 機身中,唯一可以原生自動對焦的。在整個 Olympus OM 系統中,1983 年發表的 OM-30,曾經搭載可以自動對焦的變焦鏡 35-70mm f4 AF,但當時 Olympus 的自動對焦技術不是很好,造成在使用 OM-30 搭配 35-70mm f4 AF 時,使用體驗不是很好,除了重量不輕之外,對焦準確度和速度都不理想。
OM-30 的問題,到了 1986 年 OM-707 上市後,則全部都改善了,Olympus 為了 OM-707 推出了 8 顆專用的自動對焦鏡頭,分別是 24mm f2.8、28mm f2.8、 50mm f1.8 與 50mm f2.8 Macro 的定焦鏡,還有 28-85mm、35-70mm、35-105mm、70-210mm f3.5-4.5 變焦鏡。
雖然焦段選項不是很綿密,例如沒有 35mm 廣角定焦或 100mm 中長焦,但基本上都在變焦鏡可涵蓋的焦段範圍中。
整體來說,對於 Olympus OM-707 的設計我相當喜歡,如 OM-1 這種古典造型的相機摸久了,總喜歡嘗試「未來感」一下,在當時,OM-707 就是這樣的定位。
這卷底片,主要紀錄了我自己跟兒子的日常時光,因為每天下午四點都要接兒子下課的關係,這段時間,變成我一天之中休息不工作的漫長時光,是的,你沒看錯,是漫長時光,而不是短暫時光。因為每天要想帶兒子放學後去哪邊玩,是一件非常令人煩惱的事情,總不能每天都去同一個地方,總不能一直給小孩看電視。為了能夠在這段時光中多一點屬於大人自己的樂趣,因此隨身攜帶相機,對我來說就非常重要了。
底片相機對我來說,已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
#1
依循慣例,每一卷底片的第一張照片,都用底片外盒作為開始。
Olympus OM AF 50mm f1.8(1/60,f2)
#2
正在煮水餃的我,我正在煮中餐給自己吃,因為這天台灣的天氣實在太熱,我不想騎車出門覓食。
Olympus OM AF 50mm f1.8(1/30,f1.8)
#3
兒子最近新接觸的華容道玩具,還滿有趣的。
Olympus OM AF 50mm f1.8(1/60,f1.8)
#4
如果可以,我每天都會載完兒子上學後,再載我太太去上班,這一天就是如此。這天,我一如往常地送完兒子和太太之後,又接著前往台北市,因為我剛好昨日拍完了底片,要將底片送去 Ilford Taiwan Lab 沖掃。最近開始增加送底片給 Ilford Taiwan Lab 處理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早上九點就開了,對我來說,我可以在八點多送完小孩和太太之後順路過去。九點多送完底片,回到家中工作室,約莫就是九點四十五分的事,這樣我可以在早上十點前進入工作狀態,我覺得相當不錯。
Olympus OM AF 70-210mm f3.5-4.5 @210mm(1/250,f4.5)
#5
遠方是「元智幼稚園」,我小時候念的幼兒園,小時候因為我都是坐娃娃車上下課,因此對家裡附近的地理沒什麼概念,總覺得幼兒園離我家非常遠,到了長大之後,我有辦法自己外出行動了,才發現怎麼小時候念的幼兒園離家裡這麼近。
Olympus OM AF 70-210mm f3.5-4.5 @135mm(1/500,f5.6)
#6
這天,我在開車,兒子坐在後座,我把 Olympus OM-707 拿給他,問他有沒有興趣試試看自動對焦的相機,然後它就拍了一張停在我們隔壁的車,是台警車,要是我,我可沒這個勇氣,因為拿著長焦鏡頭的單眼相機,看起來實在是太有侵略性了。
Olympus OM AF 70-210mm f3.5-4.5 @70mm
#7
這天下課帶兒子去三峽台北大學騎車,順便測試 OM-707 的自動對焦鏡頭能否追焦,答案是我沒有勇氣浪費底片進行追焦連拍,因此,最後我是用「陷阱對焦」的方式進行拍攝。
Olympus OM AF 70-210mm f3.5-4.5 @210mm(1/125,f4.5)
#8
雖然沒有防手震功能,但使用 70-210mm 這類型長焦鏡頭時的握持可以相當穩,主要原因在於當你的左手不需要以手指的方式握持兼控制對焦環時,就能更穩固的方式握住鏡頭,進而提高影像穩定度。
Olympus OM AF 70-210mm f3.5-4.5 @210mm(1/180,f4.5)
#9
一樣是陷阱對焦的測試。
Olympus OM AF 70-210mm f3.5-4.5 @210mm(1/180,f4.5)
#10
我不是在送家人上班上課,就是在送家人上班上課的路上。話說我覺得 Olympus OM-707 可對應使用的那些自動對焦鏡頭,素質都相當不錯,我想應該是都採用了比較近代的光學技術的關係。
Olympus OM AF 35-70mm f3.5-4.5 @70mm(1/250,f6.7)
#11
關於開車時兒子會願意聽的華語流行歌曲,Matzka 的《愛情徒然發生》是少數幾首,當我拍下這張照片的同時,我才發現原來這首歌的歌名是愛情「徒然」發生,而不是愛情「突然」發生。
Olympus OM AF 35-70mm f3.5-4.5 @70mm(1/60,f4.5)
#12
這一天帶兒子來「錦和運動公園」嘗試看看 Off-road,不過因為發現以兒子的 16 吋腳踏車來說,Off-road 的難度太高了,因此我們就改去玩公園的設施,兒子身上的護具都沒脫,因為他嫌護具穿脫很麻煩。
Olympus OM AF 35-70mm f3.5-4.5 @70mm(1/60,f4.5)
#13
時常在公園看家長禁止小孩做任何危險的行為,我的觀念是,在相對安全的情況,適度讓小孩從事危險行為,才可以降低未來小孩發生危險的機率。
Olympus OM AF 35-70mm f3.5-4.5 @35mm(1/90,f3.5)
#14
這間臭豆腐,真的是臭的。
Olympus OM AF 28mm f2.8(1/125,f8)
#15
送完小孩上課後,順便繞去全聯買個東西。
Olympus OM AF 28mm f2.8(1/40,f4.5)
#16
我買這個,味全水餃醬汁,但說實在的,一般連鎖超市在賣的水餃醬油,味道都沒有外面水餃店家調得好。
Olympus OM AF 28mm f2.8(1/2000,f2.8)
#17
Ilford Taiwan Lab 的底片袋,很精緻的封面設計,拿在手上都心曠神怡。
Olympus OM AF 28mm f2.8(1/60,f2.8)
#18
我的電腦桌布,一張兒子最近學會用筷子吃飯的照片。
Olympus OM AF 28mm f2.8(1/30,f2.8)
#19
我認為,肉眼的世界,並不存在銳利方正的像素,而底片因為沒有像素,所以畫面看起來會格外舒服,不單純是色調的問題。
Sigma OM AF 75-200mm f4 @200mm(1/500,f5.6)
#20
這個紅綠燈,還有 23 秒。
Sigma OM AF 75-200mm f4 @200mm(1/750,f6.7)
#21
剛報完公司的營業稅,正要去樹林區農會買三聯式發票的路上。
Sigma OM AF 75-200mm f4 @200mm(1/250,f4)
#22
任何光與影,用 Kodak Gold 200 拍起來就是舒服。
Sigma OM AF 75-200mm f4 @70mm(1/1000,f4)
#23
感謝 OM-707 的自動對焦,讓我在停等紅燈剩餘秒數不多的情況,還可以快速拍下任何想拍的照片。
Sigma OM AF 75-200mm f4 @200mm(1/750,f5.6)
#24
最近我相當積極地變賣手上的相機和鏡頭,很像走進當舖的感覺,雖然我沒有真的進去過當舖。
Sigma OM AF 75-200mm f4 @200mm(1/1000,f4)
#25
這天下課,帶兒子來三重的「新北大都會公園」。
Olympus OM AF 50mm f1.8(1/500,f4.5)
#26
不會讓人失望的 OM-707 自動對焦。
Olympus OM AF 50mm f1.8(1/2000,f2)
#27
用自動對焦的底片相機和小孩相處還滿自在的,因為大人並不會花太多時間在拍照上,第一是自動對焦速度很快,很快就拍完了,第二是不能看剛才拍的照片拍得怎樣,所以不會想重拍。
Olympus OM AF 50mm f1.8(1/2000,f2.5)
#28
終於解鎖用底片單眼相機自拍的願望了。
Olympus OM AF 50mm f1.8
#29
遠看就是一條魚。
Olympus OM AF 50mm f1.8(1/350,f4.5)
#30
兒子長大了,我似乎每個月都會重複出現這種心得?
Olympus OM AF 50mm f1.8(1/350,f4.5)
以上就是這卷 Olympus OM-707 搭配 Kodak Gold 200 底片的內容,謝謝收看!
(題外話,我很喜歡 Olympus OM-707 這台相機,可能跟它是 1986 年發表的有關,因為我就是 1986 年出生的)
探索更多來自 那些在我身上的底片效應 的內容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