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片:Kodak Vision3 200T/5213 除碳電影底片(此為 Reflx Lab 200T 分裝版本)
沖掃:麗來攝影 2025/8/7
相機:Minolta AF-C 35mm f2.8
-
這次出發去芝加哥前,老實說我的狀態並不太好,差不多就是一個要把部落格停更的邊緣。還記得那時候狀況很差的時候,我的文章都排程好了(都是只放照片、沒寫文字的空白文章),準備一路跟讀者們道別。
不過事後有些轉寰,我還是帶了底片相機飛到芝加哥了,但我的相機帶的不多,底片也不多,想說有缺的話,在芝加哥買就好了。底片相機我是只有帶兩台傻瓜相機而已,一台是 Konica Big mini HG BM-300 35mm f3.5,另一台就是這篇文章的 Minolta AF-C 35mm f2.8。
對我來說,這兩台相機最主要的差別就是 Big mini BM-300 是自動過片,而 Minolta AF-C 則是手動過片,對我來說,只有手動過片的底片相機才能拍電影底片,因為電影底片會加速捲片馬達的耗損。
這一整趟美國芝加哥的旅程,雖然我拍的底片很多,不過大部分都是親人的照片,許多紀錄性質的我就不放了,因此,如果沒意外的話,接下來每卷底片的上傳張數,都會只有十幾張而已。
-
#1
這是我們抵達芝加哥的第一個景點,位於「千禧公園(Millennium Park)」內的「The Bean」。這件藝術品,現場看的時候非常震撼,因為完全不知道是怎麼做的。事後查詢資料的我,也很震撼,因為這件藝術品竟然是 20 年前製作的(2005 年完工,2006 年正式公開)。
#2
在千禧公園內,見到被刻上文字的樹木,想必這就是當地「屁孩」的傑作。
#3
千禧公園這邊的設施非常誇張,來自台灣的我,瞠目結舌,因為台灣大部分公園裡頭的東西都長的一模一樣,都像是從同一間工廠製作出來的樣子。
#4
比起去日本,在美國我總是留意更多當地的標語,因為大多都是使用簡單的英文單字。這種言簡意賅的標語,如果只翻成中文,就會超奇怪,相對地,許多台灣的標語,如果直翻成英文,對於英文使用者來說,也是超奇怪,因為會超級冗長。
#5
台灣的行人交通標誌,存在著早年遺留下來的性別刻板印象,台灣的行人交通標誌是個戴紳士帽的男人正在過街,彷彿那個年代女人都是窩在家裡,足不出戶,對照著現代社會,早就不是這樣子了。與台灣相比,美國的行人交通標誌,就不帶有任何性別辨識的元素,合理許多。
#6
我一直都很喜歡 Typography,我在千禧公園這邊現場看到那雕刻精緻又銳利的襯線字體,下巴差點掉下來,也太美了吧!文字本身真的就是藝術。
#7
這個畫面上一共有三個要汽車駕駛禮讓行人的標誌,在美國不讓行人真的就是犯了天條。
#9
我很喜歡芝加哥,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隨處都存在著藝術,很多藝術品是直接融合在生活周遭,而不是供在那邊讓你去遠遠欣賞的。
#10
芝加哥都會區中,隨處可見這種樓與樓之間的「暗巷」,很像那種在電影場景中,主角在逃跑過程會突然衝進去的小巷子。
#11
很清爽的廣告標語,視覺和文字都很乾淨。後面剛好拍到芝加哥的消防車,真的是龐然大物。
#12
禁止停車的牌子,上面寫「No Standing」的意思是連臨時停車也不行。總覺得,立牌子的震撼度,比畫線還強。真的會不敢停。
#13
芝加哥非常適合長焦鏡頭,不過我還是建議走在街上不要對著有人的地方對焦,因為要是引起別人的不自在就不好了。
以上就是這卷 Minolta AF-C 35mm f2.8 搭配 Kodak Vision3 200T/5213 除碳電影底片的內容,謝謝收看!
探索更多來自 徐仲威|那些在我身上的底片效應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