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earch
徐仲威|那些在我身上的底片效應


第 268 卷底片

底片:美版富士 Fujifilm 400 彩色負片
沖掃:東榤銀鹽寫真 2025/8/5
相機:Konica Big mini HG BM-300 35mm f3.5

-

每次出國前,我都會陷入一個煩惱,就是煩惱出國的這段期間,我該帶哪些相機、哪些底片。

我第一次帶底片出國的經驗是 2023 年的日本名古屋,當時因為想省錢,所以買了一堆便宜的分裝底片帶出國,款式都是 Kodak Vision3 500T/5219 除碳電影底片,想說這種高感度的無腦組合,應該會很方便在國外使用才對,因為可以用在各種場合。

只是,當我在整理照片時反而有點困擾,因為好多照片都好像,當我在歸類照片的時間軸,加上底片編號時,都會特別需要再三確認。

因此,到了 2024 年春天飛東京時,我就改成每款底片只帶一種,每一款底片都是不重複的。我覺得這種方式超棒,因為整趟旅行下來,在最後整理照片時,會覺得照片都有趣許多,每張照片的「不可取代性」會更強。

2024 年夏天,我們飛熊本,持續維持著「帶不重複底片」的方式去拍,過程一樣很有趣,只是因為熊本那次我貪圖方便,不裝鉛袋、不要求海關人工手檢,直接讓底片過 X 光機,結果底片的狀況變的不太好,所謂「不太好」的意思,並不是說真的出現了 X 光的紋路,而是照片的對比度都降低了,顆粒也變大了。然後熊本那次我帶了許多之前沒用過的新相機,相機的狀況好壞也不知道,因此整體下來,還滿災難的。

熊本之旅,之所以會傻傻讓底片過 X 光,也是聽別人說沒問題,我就想說自己親身一試,結果就出問題了。好笑的是,那個別人,也是聽別人說的。

這次飛芝加哥,我用的底片變化不多,八成都是 Kodak UltraMax 400 和美版富士 400,除此之外,少部分就是由兩卷 Kodak Vision3 200T/5213 除碳電影底片、一卷 Lomography LomoChrome Turquoise 100-400、一卷美版富士 200 所構成。

這個組合的照片,讓我在回顧照片時有點視覺疲勞。不過因為當初我在送沖掃前,就預期可能會有這種問題,因此最後我拍完的底片,是分別送往樹林東榤和新莊麗來處理,順便比較相同的底片之下,兩家處理風格上的差異。

簡單來說,假如你想要知道自己拍的照片有沒有問題,想要用比較嚴格的標準檢視自己,那麼可以送樹林東榤;假如你想要獲得比較多的技術補救(例如欠曝、過曝、對比的調整),那麼可以送新莊麗來。

經過了這次的經驗,下次出國(如果還有下次),我決定還是帶不重複底片比較好!

-

 


#1
這次芝加哥旅行的重點,就是搭捷運(或者你要說是電車或地鐵也行)。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很想要在不同國家搭乘他們的大眾運輸交通工具,總覺得這樣可以更貼近當地生活一些。一般跟團旅遊通常都是坐遊覽車,但身為自助旅行愛好者,當然要多體會當地才有的東西。

 


#2
我們從住的地方,搭了兩站,來到了芝加哥市中心,目的地是逛逛當地的底片相機店。這是我們剛出捷運看到的街道,芝加哥是一座非常有吸引力的城市,完全顛覆我對城市的刻板印象,以前,我總以為說到城市或市區,都是那具有高度現代化的樣子,但芝加哥完全不是這樣子,芝加哥有很多具有歷史的東西存在,不是舊,看著那些舊東西,不會聯想到它的老舊或年久失修,反而會想到當年它經歷了什麼風光。這是完全不同的體驗,很難用隻字片語說明。

 


#3
看招牌就覺得很非凡的一間餐廳。在寫這篇文章的同時我才查了資料,才知道這是 1898 年開業的伯格霍夫餐廳(The Berghoff),而且《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還有在此拍攝,真是太厲害了。而且看了他們的菜單,竟然沒有特別貴,每道菜就是 400~800 元新台幣而已,真是太親民了。

 


#4
今天行程的重點項目,1899 年開業的 Central Camera(中央相機),看那招牌就非常具有歷史性。我是先知道這家相機店,才知道原來當年 Vivian Maier(薇薇安·邁爾)也是在這家 Central Camera 沖洗照片。

 


#5
走進 Central Camera 逛了一圈出來,沒有買東西,因為不知道要買什麼。應該說,因為沒有看到什麼,所以不知道要買什麼。不過,它們店內有販售的底片種類還算多。

 


#6
同樣是高架捷運系統,芝加哥捷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892 年,台北的文湖線則是 1996 年通車,非常訝異在一百多年前就有捷運這種東西了,西元 1892 年,我們還在清光緒 18 年,那時慈禧太后還在執政。

 


#7
與台灣一樣,芝加哥捷運在轉彎時,速度也會慢下來。我在直接芝加哥搭乘的車廂,座位與座位前後挨得很近,這種距離,如果後方有陌生人想要扣住你的脖子,可是非常容易的。

 


#8
我們在芝加哥捷運的時間,不是上下班的尖峰時段,因此偶爾會看到帶著腳踏車上車的人,而且看起來都是通勤用的腳踏車,不是運動用的腳踏車。

 


#9
之前曾經因為工作的關係,上過電力施工安全的課,上課的講師特別告訴我們,高壓電即使沒有接觸到,只要靠得距離夠近,就有機會被電到,這稱之為「電弧放電」。電弧放電的原因是當電壓高到一定程度,周圍的空氣就會被擊穿,變成導電狀態,距離數十公分甚至數公尺外都可能有風險。所以,看到「高壓電請勿靠近」的標示,絕對是最危險的存在。

 


#10
我們在從 Central Camera 回程的時候搭錯車了,所幸芝加哥捷運的線路邏輯不太複雜,我們正在等待搭正確的車子回去,因此在這個站等候。其實在這種非尖峰時段,鄰近市中心的芝加哥捷運乘客還是滿多的,人多就比較安心。有了之前在日本名古屋被制止拍照的經驗後,從此之後,我就認為將陌生人框進鏡頭,是件不太禮貌的事。只要能避免,就都會避免。如果我想拍一個地方,那個地方卻剛好有人,我會等到對方離開,或者等到對方轉身背對時,才會按下快門。所以,這個車站其實人很多,只是我都沒有拍到人。

 


#11
很美的車廂,不鏽鋼金屬裸色,跟 DeLorean DMC-12、Tesla Cybertruck 一樣。但其實這張照片我想拍的是那個小小的「禁止攜帶槍枝」標示。

 


#12
因為維護治安的關係,在芝加哥捷運車廂裡,很常看到這種「如何應付緊急狀況」的公告,因為芝加哥捷運的車廂的設計,每節車廂都是不相通的,除非是緊急狀況,才可以開門移動到另外一節車廂。移動車廂的動作,基本上就是動作電影場景的那樣,是可以爬上車頂,或是直接摔落軌道,所以非必要時候都是不準開啟車廂門的。

 


#13
車廂門在這裡,打開之後可以通往另一節車廂,但非危急時刻是不允許開啟的。

 


#14
芝加哥捷運車廂的寬度頗窄,你可以想像一個打架動作場景,就是雙手握住兩側立柱,然後整個人騰空飛起,往對方一踢,然後趕快逃。或者是直接在徒手打鬥的過程中,將對方的頭抓去撞柱子,然後對方就昏過去了(想太多!)

 


#15
捷運下車後,我在尋找出站的出口,結果發現芝加哥捷運出站就是直接從這種旋轉門出去,不用再刷一次票。我第一次看到用「Out」代表出口的用法,研究了一下,因為「Exit」是留給安全逃生路線使用的,而「Out」則是具有引導行走動線的意味,兩者雖然中文字面相近,但使用情境,還是有所差異,語言真是博大精深啊!

 


#16
在芝加哥很常看到「Only」的交通標示,像這個牌子是指腳踏車專用,另外在地上如果有看到左箭頭搭配「Only」,就是指這個車道只能左轉的意思。在台灣因為寫中文字筆畫太多,所以多半都是用左轉箭頭搭配雙白線的方式呈現。不過無論是寫字還是畫線,在台灣開車時,我時常會因為沒有提前變換車道而被卡住,在芝加哥開車則完全不會,之前在熊本也是。

 


#17
看上去也是歷史悠久的老教堂。

 


#18
此時此刻,我們正在逛芝加哥大學裡頭的校園商店。

 


#19
兒子想買一本寶可夢圖鑑,我拿錢給他,請他自己去結帳看看,最後有成功買到。

 


#20
芝加哥大學的圖書館,外觀完全就是藝術,到底怎麼蓋的。

 

以上就是這卷 Konica Big mini HG BM-300 35mm f3.5 搭配美版富士 Fujifilm 400 彩色負片的內容,謝謝收看!


探索更多來自 徐仲威|那些在我身上的底片效應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

歡迎留言,我都會回

Close Menu
徐仲威|那些在我身上的底片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