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片:美版富士 Fujifilm 400 彩色負片(置於鉛袋中經過機場 X 光掃描)
沖掃:東榤銀鹽寫真 2025/8/5
相機:Minolta AF-C 35mm f2.8
-
我應該沒有說,我從美國回來發生許多事,不過都不是壞事,不要擔心。
主要就工作很忙而已,我好久沒有這種可以忙於工作的成就感了,這應該是我自從成為父親之後,最好的工作狀態。我因為工作很忙的關係,再加上幾乎都在家工作,家裡就是我的工作室,因此,我很常把放不下防潮箱的相機們拿出來把玩,目前,我的相機、鏡頭和器材們,放不進去我三個防潮箱中,我很想嘗試把所有沒在使用的器材賣掉,但我太珍惜我現在「忙於工作」的狀態了。在以前,特別是剛玩底片相機的頭一、兩年,我很常在工作的時候跑去找相機的資料,或者幫器材拍照,賣一台,再買下一台。
直到我因為不想再和陌生人在網路上爭論底片攝影的看法,我刪掉了所有我在網路上關於底片攝影的社群帳號和文章,我重新檢視自己,工作上的成果對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底片這種主觀的東西,真的自己喜歡就好,不必和別人討論,也不必刻意追求別人的認同。
因此,我就開始很認真、很認真地工作,以前,我失眠的時候,第一選擇就是寫網誌,寫底片日記;現在,我可能還是會用失眠的時候寫網誌,不過,我也有一半的機會,再嘗試回去睡,睡飽一點,天亮之後就去晨跑;如果再睡不著,那麼做一點工作也是允許的,以前我認為不該用失眠的獨處時間工作,覺得那樣太悲情了,現在想法改變了,我做我想做的事情就好。
-
這卷底片,主要記錄了 2025 年 7 月我人在芝加哥的時候,那天我和家人去逛「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Field Museum)的片段,那是一間創立於 1893 年的博物館,距今已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這是身處台灣的我很難想像的。因為 1893 年是清光緒 19 年,隔年 1984 年,中國還和日本打了甲午戰爭。在那個中國青黃不接的年代,西方國家早已開始不斷進步,當我們的街道上還沒有所謂的「路燈」的時候,別人已有博物館的概念,認為知識傳播的力量至關重要。
對我來說,菲爾德博物館就是我最喜歡的博物館,沒有之一,如果我還有機會造訪芝加哥,那我必定還要再去一次,因為菲爾德博物館的展區之大,我們當天可能只看了不到一半,如果真要每個展區仔細吸收的話,可能要逛個三天才夠。
強力推薦,菲爾德博物館。
-
#1
在美國芝加哥的這段期間,都是住在我哥家,我愛我哥,很感謝他對我們全家的照顧。
#2
根本就是戰艦指揮台等級的廚房流理台區域,抽屜打開有垃圾桶,排水管直接丟廚餘進去可以直接絞碎,這都是住在台灣傳統公寓的我從來沒碰過的新鮮體驗。
#3
今天的行程重點,菲爾德博物館(Field Museum),想當然耳創辦人一定姓「菲爾德」,沒錯,菲爾德博物館的主要出資者是馬歇爾·菲爾德先生(Marshall Field),但他不是創辦人,但當初沒有它的資金挹注,菲爾德博物館將不會誕生。
#4
我在芝加哥的這段期間,拍了非常多的交通標誌,因為我的視線很難從那些醒目的設計中離開,算是另外一種「忠實還原」吧?
#5
走進菲爾德博物館大廳,印入眼簾的就是好幾座大型化石標本,這些化石標本,在空曠且挑高的大廳中展示,更顯得人類的渺小、短暫的歷史,以及人人都必須要有能夠敬畏自然萬物的心。
#6
對於許多家庭而已,最實用的相機,還是手機。但我卻不放棄持續用底片拍攝一些重要的家庭場景,因為我覺得用底片拍出來的畫面與瞬間,總是特別耐看。
#7
真是存在過的巨齒鯊(Megalodon),當初我還以為只是驚悚科幻電影的情節。
#8
超多關於「三葉蟲」的化石標本,我真是大開眼界,原來三葉蟲有這麼多種不同的型態。
#9
無論哪個國家,博物館中的恐龍區總能見到驚呼連連的小孩子們,這點應該是世界共通的,這讓我想起,當我還是小孩的時候,腦裡總是很多幻想,我很感謝當時沒有人告訴我那些幻想是不切實際的,這讓我擁有了一段美好的童年。
#10
Minolta AF-C 35mm f2.8 有個缺點,就是沒有安全快門模式,因為他沒有內建閃光燈,所沒有辦法用遮閃光燈的方式,使用安全快門速度拍攝。這張照片是兒子跟菲爾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一隻名為「蘇(Sue)」的霸王龍頭骨合照。
#11
全世界的小孩都一樣,這小孩與恐龍化石合照的場景,在我們的台中科學博物館也能時常看到。
#12
在芝加哥外食,真的就是滿貴的,特別是觀光地點,像這邊一份沙拉買起來大概就新台幣四、五百元,一份三明治則是三百多元。
#13
要能夠在國外拍下陌生人的照片,最安全的方式,就是鏡頭裡必須框著一位你認識的人,這樣才不會引起別人的不適。
#15
整個菲爾德博物館,就是一座非常具有歷史的古建築,能夠置身其中,就會覺得人類的知識與文明進展相當可貴。圖為在挑高的地方,園方吊掛了翼龍,讓參觀者可以前往二樓的時候,近距離觀察一番。
#16
Minolta AF-C 35mm f2.8 做為旅遊相機真是恰如其分,不但輕便小巧,而且還有倒數自拍功能,缺點就是沒有安全快門模式而已。
#17
當你盯著那「EXIT」字母,盯久了,你就會覺得字母「E」和「X」之間的距離太開了,看起來很像「E」「X」「I」這三個字母之間的底部數學空白距離是相等的,但實際上如果把「E」和「X」之間的距離拉近,就可以讓「X」看起來與「I」之間的距離是相等的。設計實務上時常需要處理這種錯覺現象,必須人為干預,才能做出數學上不相等,但視覺上卻相等的畫面。
#18
台灣的行人穿越道標誌是一個戴著紳士帽的男人正在過馬路,這如果放在美國一定會問題,因為會涉及性別歧視,為什麼出門在外過馬路的是男人而不是女人呢?是不是暗示著「男主外,女主內」的刻板印象呢?美國的行人穿越道標誌使用無性別特徵的人物剪影就是最不會有爭議的作法。
#20
印象中芝加哥好像也是沒什麼電線桿與電線,難怪街道隨便拍都可以看。
#22
我在芝加哥都睡沙發床,因為我的體重關係,會打呼,因此在睡覺時必須要和我的家人隔離。
#24
左邊是我太太,右邊是我媽,最喜歡這種用底片拍的生活片段影像了,切片感超強。
以上就是這卷 Minolta AF-C 35mm f2.8 搭配美版富士 Fujifilm 400 彩色負片,謝謝東榤沖掃,謝謝收看!
探索更多來自 徐仲威|那些在我身上的底片效應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
Love you, too. 祝你工作越來越多、越來越好!
一起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