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earch
medium_8063525709

 
今天很幸運地被阿峰邀請參加了交點 Vol. 7,巧遇兩位台科的人,兩位都是我們在交換 Facebook 的時候發現的,一位是建築系的同學(設計師),一位是科管所的學長(程式設計師)。其他還有一些新朋友,例如:想走行銷的政大學生、懂得寫劇本而現在在寫文案的人、正準備出書探討台灣教育問題的人...非常有趣!

這次的交點爆場,人很多很多,大部分的與會者都有上台做 2 分鐘的自我介紹,另外主辦單位有安排 9 位講者,分別給予 9 分鐘的演講時間,來說說自己要講的主題。第一次上台的關係我很緊張,不過這樣也好,反正緊張幾次就習慣了,所以前面幾次的緊張,是很必要的。

整場活動下來,最吸引我的部份是聊天時間,我喜歡和不同人聊天,特別是問到行銷同業就會眼睛一亮,如果又有碰到寫部落格的人那會更開心!但到了講者時間,我的職業病就來了,因為最近在研究演講的東西,所以對演講的東西都很敏感,特別是講師如何規劃訊息要傳遞給聽眾,而聽眾接收到訊息之後會有何種反應之類的。

目前為止公認最有效果的演講是透過「故事」來包裝,90% 說故事,10% 說理(也就是最後的總結),唯有講故事,人家才會想聽,並且在聽完故事之後,自然領悟其道理(也就是作者想傳達的部份),關於這點,《創意黏力學》與 TED 所倡導的觀念不謀而合。

但也因為這樣,最近幾場活動聽到別人在演講時,都會想到

「這個缺故事...」

不然就是,

「這個缺結論...」

這個症狀的益處是可以警惕自己哪天真的站在台上的時候,該注意什麼;壞處就是對講者太嚴苛了,人家也準備地很辛苦啊。

關於 TED 的演講秘訣,你可以參考余阿帕的這篇某期商周筆記:
[學習筆記] 全世界最會說故事的平台-TED - apa

--

photo credit: _Hadock_ via photopin cc

徐仲威

FacebookThreadsInstagramYouTubeDcard工作室蝦皮訂閱電子報| zeals75@gmail.com

這篇文章有 2 則留言

歡迎留言,我都會回

Close Menu
那些在我身上的底片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