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earch

origin_5777214880

我們不能用 Title 來衡量一個人,但我們卻無法不被一個人的 Title 所影響。今天才知道,原來我們公司之前長期配合的設計師,之前竟然是任職於廣告公司的創意總監,我之前真是有眼不識泰山。關於這個問題,他今天給了我一個答案。

話說,這幾天公司要在玄關的地方增加設計感,要製造出我們公司的「迎賓門面」,於是我做了一個高兩公尺多、寬四公尺的大圖輸出設計,打算把公司的 Logo 與形象文字貼在牆面上。這個設計會由平常配合的設計師幫忙處理大圖輸出和施工的工作。而今天正好是施工日,設計師有過來監工。

「欸,等一下要不要去喝個咖啡?你今天很忙嗎?」設計師到公司的時候跟我說。

他這麼一問,其實當時我正在處理 Delay 進度的案子,但也不好意思說出「其實有點忙」這種話,於是我就跟設計師去樓下的伯朗喝咖啡了。

「放鬆一下啦。」設計師說。

我微笑著,也許他也想找我聊聊吧!畢竟,人與人之間有「公事以外的互動」真的很重要,《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說的。

我們從興趣聊起,他有一台哈雷(Fat Bob),我有一台 KTR;我跟他說我曾經對 Kawasaki ER-6n 很感興趣,他說那台三千公里要換一次輪胎,一條八千到一萬,可是差不多價格的輪胎,哈雷卻可跑一萬兩千公里...之類的閒聊。

接著也有聊到廣告公司的話題,有聽到一些超酷的業界秘辛。我在那個時候才知道原來他以前是廣告公司的創意總監。我一個厚臉皮,就跟他說我現在碰到的問題,請教解決方法。

我跟他說「當我在提一個案子的時候,請問我該怎麼問,才有辦法問出老闆(客戶)的需求呢?因為他常常說我的東西不 OK,像這樣的時候我都會問他是哪裡不 OK,可是他好像也不會很明確地跟我說是哪裡不 OK,像這樣的情況我該怎麼辦呢?」

他說,問題可能不是出在「怎麼問出來」,而是「你怎麼說服他」。

當我們在提一個作品的時候,你必須要先從你的概念開始講,而不是要他直接看,然後問他『你覺得怎麼樣?』,這樣子把問題丟給他,通常都會被打槍、挑毛病。

你要比他先講出很多東西,讓他覺得你有做足很多功課,你的東西不是憑感覺做出來的,而且每個決定、安排背後都是有意義的。這樣子,你都把他可能會想到的地方都講出來了,如此一來他就比較不容易反駁你。

總監級設計師如此開示。

聽到他的建議之後,我想到,假設今天我是在寫一篇「生硬又無聊」的研究報告發佈新聞稿時,我也許可以這麼說:

這一次的新聞稿我本來有想過要用『權威研究』的角度出發,這樣子做比較能充分傳達出報告內容,但考慮到這種風格可能太死板,更重要的是,記者太常看了,因此最後決定用現在『校園罷凌』的時事做為引導,帶出整個新聞題材,引起記者的興趣之後,再將報告內容置入新聞稿中。

如此講法,也許老闆就不會對你的新聞角度有太多的質疑,他不會在「權威報告」與「生活時事」兩個決定中陷入決策兩難,而皺起眉頭跟你說「這個新聞角度不 OK」之類的話。其實更重要的是,「東西,是需要比較之後才能顯出它的好」的!

因此,當你在提案的時候,大多時候並不是在徵得老闆(客戶)的同意,而是要當他腦袋的導遊,讓他了解為什麼你要這麼做(但忌長篇大論,不講重點)。假設以一件平面廣告稿中,原本可能會有標題、排版、圖案、文案、促銷標語等五個地方容易被質疑,那麼今天只要你都把前面四個項目都講出來了,那麼老闆能夠想的問題,就很有可能就只會剩下一個,這樣子接下來就比較好解決「到底老闆要的是什麼」。事前認真做功課、構思話術,比當面慢慢問還有用。

photo credit: pasukaru76 via photopin cc


探索更多來自 那些在我身上的底片效應 的內容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

這篇文章有 2 則留言

歡迎留言,我都會回

Close Menu
那些在我身上的底片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