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earch

今天在《創意黏力學》這本書上看到一個超印象深刻的故事,事情是說美國有個新聞課老師,在幫學生上的第一堂新聞課時出了一道題目,該題目是由老師提供一些事實資料的情況,然後要大家把導言寫出來。

這位老師所指定的事實是:

「比佛利山莊高中校長肯尼士.彼得斯今日宣布,全校教員下週四要集體前往沙尼緬度參加一個新教學法的研討會。與會發言者包括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大學校長羅柏特.荷金斯,以及加州州長艾德蒙.布朗。」

由於當時每位學生都沒有新聞方面的經驗,他們只知道記者的職責就是「蒐集事實,然後報導之」,若要找出事實真相,就必須找出「五個 W」:Who、What、Where、When、Why(人、事、地、時、因),因此,學生們知道了之後,大部分都重組了所有訊息,把導言濃縮成一個句子,大概像這樣:

「布朗州長、瑪格麗特.米德、羅柏特.荷金斯週四將於沙加緬度對比佛利山莊高中教師發表演說...(略)」

學生們寫完後,老師把大家的導言收集好,並且很快速地掃過一遍,接著放在一旁,沉靜了一會兒。

老師說,這篇報導的導言應該是:

「下週四不上課。」

「那真是個讓人屏息的一刻,」一位學生在 30 年後回憶,「就在那一刻,我覺悟到了新聞報導並不只是把事實反芻出來,而是想出事情的意義在哪兒。光知道人、事、時、地是不夠的,還得知道它所代表的意義,還有它為什麼重要。」

那位學生後來成為《紐約郵報》、《君子》雜誌的記者,並創作《西雅圖夜未眠》電影劇本,多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提名,他是 諾拉.艾芙蓉(Nora Ephron)

諾拉.艾芙蓉

圖片來源:BoagworldOpen Page

徐仲威

FacebookThreadsInstagramYouTubeDcard工作室蝦皮訂閱電子報| zeals75@gmail.com

這篇文章有 2 則留言

歡迎留言,我都會回

Close Menu
那些在我身上的底片效應